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有什么用?
相信很多人对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有什么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今天就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财务报表分析有什么作用
1、有利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对各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和掌握各行业、各地区经济的经济发展情况,以便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2、有利于满足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部门监督企业经营管理。通财务报表可以检查、监督各企业是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有无偷税漏税的行为。
扩展资料:
一、财务分析的目的
1、按财务分析的主体不同,分为投资人、债权人进行的财务分析,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财务分析、国家监管部门进行的财务分析。分析的主体不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相同。
2、债权人所关心的是企业资产能否及时变现以及偿债能力如何,但要了解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债权人不需要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资本结构。
3、投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除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外,还要关心企业的资产管理及使用情况、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作出准确的判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地表达所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性要求。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与决策活动有关。相关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要求。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清晰、简明,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中明确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要求每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处理相同的或者类似的交易或事项时,应保证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而且要求不同企业在处理相同的或者类似的交易或事项时,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相同或者类似交易或者事项处理时会计政策的一致,可以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以反映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重,而不仅以其法律表现形式为准。
(6)重要性。重要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要求企业在处理交易或者事项时,应通过对其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来决定具体会计记录、报告的方式。对于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按照严格的会计方法、程序进行记录,并且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充分说明。而对于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的前提下,则可以简化处理,合并报告。这样既能够使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也可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7)谨慎性。谨慎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可能的风险,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选用能够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尽量少预计或者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的方法,以保证所提供的信息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避免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中过于乐观的判断所招致的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8)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完整、及时。及时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求会计及时地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保证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交易或者事项得以反映;另一方面要求会计信息及时传递给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报告分析方法包括哪些财务报告分析方法
关于财务报告分析方法包括哪些,财务报告分析方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但是以金额表示的各项会计资料并不能说明除本身以外的更多的问题。
2、因此必须根据需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会计资料加以适当的重新组合或搭配,剖析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观察其发展趋势,推断其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3、(1)比重法。
4、比重法是在同一财务报表的同类项目之间,通过计算同类项目在整体中的权重或份额以及同类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财务报表各项目的纵向关系。
5、使用比重法时,应注意只是同类性质的项目之间使用,即进行比重计算的各项目具有相同的性质。
6、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比重分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不能计算的。
7、如计算某一负债项目与总资产的比重,负债不是资产的构成要素,因而,理论上讲,就不能说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也不能计算负债对资产的权重。
8、只有同类性质的项目才可计算权重。
9、以某一负债项目除以总资产,也很难说明这一负债的偿债能力。
10、总资产不仅要用于偿还这一负债,而且要偿还所有负债。
11、最终这一负债能否偿还,还要看资产与它的对称性。
12、如果资产用于偿还其他债务后,没有多余,或虽有多余,但在变现时间上与偿债期不一致,这一负债都是不能偿还的。
13、在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比重法可以用于计算:各资产占总资金资产的比重;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各所有者权益占总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各项业务或产品利润、收入、成本占总利润、总收入和总成本的比重;单位成本各构成项目占单位成本的比重;各类存货占总存货的比重;利润分配各项目占总分配额或利润的比重;资金来源或资金运用各项目占总资金来源或总资金运用的比重等等。
14、(2)相关比率法。
15、相关比率法是通过计算两个不同类但具有一定依存关系的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了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横向关系。
16、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应在两个场合适用相关比率法:同一张财务报表的不同类项目之间,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如销售收入与存货。
17、整体而言,相关比率法中常用的比率有以下几种:①反映企业流动状况的比率,也称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18、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来反映,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9、②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比率,也称资产周转率。
20、资产管理效率是通过周转额与资产额的关系来反映的,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21、③反映企业权益状况的比率。
22、对企业的权益主要是债权权益和所有者权益。
23、债权权益使得企业所有者能够以有限的资本金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所有者权益资本越多,则其债权就越有保证,否则债权人就需负担大部分的经营风险。
24、这样,对于债权权益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总资产中负债的比率;对于所有者权益的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其投资收益状况,主要包括价格与收益比率、市盈率、股利分配率、股利与市价比率、每股市价与每股账面价值比率等。
25、④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比率,也称盈利能力比率。
26、盈利能力比率是通过企业的利润与周转额和投入成本或占用资产关系来反映的。
27、《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规定了营业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和总资金利润率等几个指标。
28、⑤反映企业偿付债务费用的比率,也称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比率。
29、该比率是通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数与长期资金运用数,以及短期资金来源数与相应的运用数的比较,评估两方的相称性,揭示营运资本增加的结构性原因。
30、(3)因素替代法。
31、因素替代法又称连环替代法,它用来计算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程度,通过这种计算,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
32、如果说,比重法和相关比率法旨在建立或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确定各项财务和经营结构,或会计项目结构,那么,因素替代法就是对其中的综合性指标或项目作进一步的内部结构分析,即对影响或决定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各项因素及其对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影响程度作出测定和评价。
33、因素替代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深化结构分析:对综合指标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
34、现举例说明:①对综合指标构成因素的分析。
35、综合性财务或经济指标通常涉及不同报表中的两个项目或更多的项目,对这类指标进行分析就是要判断各财务报表项目对所计算的指标结果的影响。
36、②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的分析。
37、财务报表项目通常受多项构成因素的影响,对财务报表项目构成因素的分析,就是要确定这些因素对财务报表项目总结果的影响程度。
38、【例】某企业2004年度的A商品销售额计划数为1 000万元,实际数为1 200万元;计划销售量为100 000件,预期平均售价为100元;实际销售量为125 000件,实际平均售价为96元。
39、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对影响销售增加200万元的销售后价格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其结果如下:①计划销售额:100 000×100=10 000 000(元)②由于销售量增加而增加销售额:125 000×100=12 500 000(元)12 500 000-10 000 000=2 500 000(元)③由于平均售价下降而减少销售额:125 000×96=12 000 000(元)12 000 000- 12 500 000=- 500 000(元)④两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2 500 000+(-500 000)=2 000 000(元)可以看出,A商品销售实际超计划200万元的原因是: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250万元,平均销售单价降低使销售额下降50万元。
40、(4)单一分析法。
41、单一分析法是根据报告期的数值,判断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好坏的一种方法。
42、单一分析法也要有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一般来自分析者的经验和财务分析基本知识,如通过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判断。
43、(5)比较分析法。
44、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数值的变化对比,确定出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比较,发现差距,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判定企业的经营成绩和财务状况;通过比较,要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性和企业资金投向的安全性,说明企业是否在健康地向前发展;通过比较,既要看到企业的不足,也要看到企业的潜力。
45、比较的对象一般有计划数、上一期数、历史最好水平、国内外先进行业水平、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
46、(6)框图分析法。
47、框图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实际完成情况和历史水平、计划数等用框图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来说明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
48、由于框图既可以反映绝对值,又可以反映比例和相对值,而且简明、直观,目前这种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49、(7)假设分析法。
50、假设分析法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项指标的最高水平数值,然后假设在该项指标达到最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51、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各影响因素又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较充分地发挥企业潜力。
52、因此,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企业潜力的预测分析。
53、(8)趋势分析法。
54、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比较有关项目的数额,以求出其金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并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
55、趋势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引起变动的主要项目;判断变动趋势的性质是有利或不利;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56、(9)水平分析法。
57、水平分析法是指仅就同一会计期间的有关数据资料所做的财务分析,其作用在于客观评价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58、但这种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和所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企业各项业务的成绩、能力和发展变化情况。
59、(10)垂直分析法。
60、垂直分析法是指将当期的有关会计资料和上述水平分析中所得的数据,与本企业过去时期的同类数据资料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各项业务、绩效的成长及发展趋势。
61、通过垂直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是否有发展进步及其发展进步的程度和速度。
62、因此,必须把上述的水平分析与垂直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
63、(11)具体分析指标。
64、具体分析指标,是分析比较的基础,可归纳为以下3大类:①绝对值指标。
65、绝对值指标是指通过数值绝对值变化就能说明问题的指标,如企业净资产、实现利润等指标。
66、绝对值指标主要反映指标的增减变化。
67、②百分比指标。
68、百分比指标一般反映指标绝对值增减变化的幅度或所占的比重,例如固定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率等指标。
69、③比率指标。
70、比率指标一般揭示各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流动比率、经营安全系数等指标。
关于本次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有什么用?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