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员定额管理有哪些类型?
相信很多人对定员定额管理有哪些类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今天就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定员定额管理及分类
定员定额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定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卫事业支出的管理制度,它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定员定额管理的分类:
定员定额管理包括定员管理和定额管理两项。
1.定员管理。就是通过确定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来控制其人员定额的管理制度。
文教科卫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确定依据主要有三个:
①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范围及规模。
②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定员比例。例如,学校职工的定员比例为教职工与学生人员数之比(或每个学生班应配备的教职工人数),学校教职工的人员编制则依据该定员比例与学生人数(班数)的乘积来确定。
③机构的等级。例如,在确定各级文化馆的人员编制时,首先将文化馆按照其所属行政区的等级和该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划分为甲,乙、丙三级;然后国家再对不同等级文化馆分别规定有差别的人员编制总额,等级越低编制总额越少。定员管理对控制文教科卫事业支出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财政在向这些单位拨付人员经费时有据可依,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控制事业费支出的规模。
2.定额管理。是通过制定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的收入定额与支出定额的方法来确定对其供应资金的数量与控制其经费开支规模的管理制度。分为收入定额管理与支出定额管理两大类。
(1)收入定额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①补偿性收入定额。指文教科卫事业单位为补偿其业务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而取得收入的定额。
②生产性收入定额。指文教事业庳位因提供实物产品而取得收入的定额。
③代办性收入定额。指文教事业单位为其他单位或个人代办业务而取得收入的定额。
(2)支出定额管理。包括两类五项:
第一类,按支出用途划分,支出定额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定额与公用经费定额两项。人员经费定额是指在人员经费开支中制定的各项定额。例如,平均每一工作人员年标准工资为多少;公用经费定额是指在公用经费开支中制定的各项定额。例如,平均每一工作人员年公务费多少。
第二类,按定额的范围划分,支出定额可以分为三项;单项定额、综合定额和扩大综合定额。单项定额是每一具体开支项目的定额。如办公费定额、邮电费定额、水电费定额等;综合定额是若干单项定额的汇总。例如,公务费定额就是一个综合定额,它是由办公费、邮电费等单项定额汇总而成的;扩大综合定额是若干个综合定额的汇总。例如,公用经费定额即为扩大综合定额,它由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综合定额汇总而成。在文教科卫事业支出的管理中,定额与定员一样,也是国家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的重要依据。对于全部依靠财政拨款的单位而言,财政部门根据其定员和经费定额,就可以确定向其供应经费的数量;对于需要财政拨款弥补收支差额的单位而言,财政根据其定员以及收入定额与支出定额之间的对比关系确定对其拨款的数量。
定员定额管理的定员分类
公共部门的定员按照单位的性质可以分为行政单位定员和事业单位定员两种。
(1)行政单位定员:行政单位定员是国家根据“精兵简政”原则,按照行政单位的机构设置和工作任务、所处区域面积大小、所辖人口多少而规定的人员配备标准,
(2)事业单位定员:
按机构类型定员: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型差异,规模大小、工作任务繁简和业务量的多少规定的人员配置数量。
按特定比例定员:按照特定的业务计算单位和规定的定员比例确定人员配置书。
关于定员定额管理有哪些类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