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是怎样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在会计基本假设中,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
法律主体是指活跃在法律之中,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人.此处所说的"人"主要是指自然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法人等"人合组织"类推为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不同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采取的立场以及在空间范围上的界定.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
法律主体是指活跃在法律之中,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人.此处所说的"人"主要是指自然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法人等"人合组织"类推为法律主体.
2、包容性不同
在会计基本假设中,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
3、涉及领域不同
会计主体涉及会计核算和会计行为领域,法律主体涉及司法领域.?
财务主体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的关系是什么财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也不一定是财务主体。对于经济组织而言,法律主体是指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而财务主体则是能独立从事财务活动的一个空间范围。法律主体和财务主体的区分在于对二者独立性的理解,前者是法律地位的独立,后者是经济活动权利的独立。
财务主体必须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财务主体。财务主体运用会计主体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决策,因此财务主体必须具备会计主体地位,才能为自己的管理活动提供直接的、可靠的信息。但有些会计主体因其不具备财务决策权,不能成为财务主体。
会计与出纳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与出纳的联系在于会计和出纳之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两者核算的依据都是会计原始凭证和会计记账凭证,在工作上面需要进行两者会计资料的交互传递。而会计与出纳的区别具体如下:
1、工作范围不同:会计主要承担企业经济业务总括核算的工作;出纳主要进行企业票据、货币资金以及有价证券等的收付、保管、核算等管理工作。
2、工作性质不同:出纳主要进行出纳账务处理,包括现金、有价证券等实物的管理以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会计则只进行账务处理而不管理货币财务资料。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一、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分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就可以成为会计主体;而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才能成为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即法律主体的判定标准比会计主体更加严格。
二、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判定
(1)分公司是会计主体,但非法律主体。
法律规定,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向公司登记机关申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总公司承担。因此,分公司只是会计主体,不是法律主体。
(2)子公司既是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
法律规定,公司可以设置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子公司既是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
(3)集团公司是会计主体,但非法律主体。
集团公司由多家相互关联的母、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自身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因此,集团公司只是会计主体,并非法律主体。
OK,关于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是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