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协同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竞争?
相信很多人对其他协同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竞争?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今天就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应如何参与市场竞争
(绝对不复制别人的答案,都是自己的回答!)
看着大家的发言很踊跃,呵呵!根据我的经验,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在前期阶段
1、分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仔细考虑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比如我过去策划过的餐饮企业,有的是口味的特色,有的档次高雅,有的上菜快,有的是服务员独特,总之要有你的核心竞争力。提醒:有时候“普通”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分析市场状况。根据你准备进入的目标市场和实际需要进入的具体地点,分析当地的消费信息。市场的分析需要不断细化和分层。提醒:你的市场目标人群绝对绝对不是市场所有人,不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来你的饭店,那是完全不现实的。要细化市场分析,找出直接面对的人群吗,弱化不合适的人群,有时甚至要通过摒弃不合适的人群来突出和吸引适合的目标人群。
3、产品的调整。根据上面的两个分析,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微调产品,使之更适合目标市场。提醒:有些细节的改变就能达到目标市场的需求。有时候菜名的微调就能达到适合目标市场的目的。
4、企业文化的制定和发散。任何一个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一定要完善。这是企业完善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家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提醒:经营亏损是失败,有时候没有赚到足额的利益也是失败。比如能赚1000只赚了500,就是亏损。建议:找专业的人或机构,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工作。第二:前期工作完毕后(可以是开店前,可以使开店不久,可以是想突破和发展前)需要进行的工作,就要具体情况具体的考虑了。一般任何做法都需要仔细考虑是否与以下几点相匹配:
1、是否与核心竞争力相符。
2、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提醒:成本不仅仅是现金和实物的支出,还包括名誉、声誉等社会属性的支出。同理,收益也包括社会性收益。
3、员工的清洗、培训和提高。提醒:有一个铁的规律,企业员工发展的速度快于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将更加兴旺;企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将逐渐衰败。建议:员工的素质提高有很多途径,如:在不影响企业稳定的前提下,招聘更高素质的员工。如:进行完善和逐步升级的员工培养计划。
4、企业的发展变化。如企业性质的变化:是否改变股份结构等;企业结构的变化:是否开分店等;企业内容的变化: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变化;等等。
5、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第三:保持生命力的关键1、信息的收集。信息是企业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决策、发展的核心依据,企业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如市场动态、行业动态、新技术产品服务信息、政策法规......都是企业做决策定目标的依据。2、创新。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注意的一点就是创新不仅仅是大的范围内的创新,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包括很多很多小的创新,如服务细节的创新、企业形象细节的创新等等,并要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上述只是一些框架性的建议,到具体的事宜需要具体解决。祝您成功!!!
技术变革是如何影响市场和生产全球化的
历次技术和工业的演进,是若干新技术群落(或族群)更替迭代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引发技术范式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往往是极少数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群落。
在第一次技术中,形成了蒸汽动力技术及相关机械制造技术主导的技术群落,第二次技术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及电磁通讯技术为主导,第三次技术以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为主导。
本次技术的主导技术群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
主导技术群落的更替迭代引发了若干“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关键生产要素是指社会生产中的一个特定投入或一组投入,它可能表现为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制成品,同时具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供给能力无限和应用前景广泛三方面特征。
历次技术中,棉花、生铁、煤炭,钢铁、电力,以及石油、芯片等关键生产要素先后形成和更替。当前新一轮技术中,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了海量数据资源,与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技术融合应用,从而使数据资源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新的关键要素及其新的组合应用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研发、制造、投资、贸易,以及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形态等围绕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构。
在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各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随之改变,新的全球创新、生产、投资、贸易和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简而言之,新技术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大致循着“主导技术群落更替——新关键生产要素形成——生产方式变革——新国际经济格局形成”这一过程而渐次展开。
扩展资料
技术变革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通常认为,科学是人类认知的飞跃,技术是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的飞跃。人类认知的飞跃为技术提供了指导,当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时,便转化为产业。
根据主流研究结论,近代以来全球一共经历了3次科学、4次技术、3次产业。
第一次科学发生于16世纪至17世纪后半叶,始于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到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主导学科是力学。
第二次科学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以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和电磁理论为主要内容,带头学科为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一组学科。
第三次科学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出现为标志。
第一次技术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标志,并引发了第一次产业,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第二次技术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为标志,引发了第二次产业,实现了电气化。
第三次技术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电子计算技术、空间通讯技术、核技术为标志。
第四次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出现为标志,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受控核聚变实验等高新技术的进步(也有研究认为是第三次技术的第二阶段)。
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共同引发了第三次产业,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
在历次科技、产业中,科技、产业主导国的科技经济实力会迅速崛起,进而引发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其他抓住机遇的国家的实力也大幅提升。
第一次产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高峰时期,金属制品、棉织品、铁产量、煤等工业产品约占世界一半,造船业、铁路修筑等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占全球40%。
第一产业从英国发生后逐渐扩散到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到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重为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
以电力、铁路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及其引发的第二次产业中,德、美取代英、法成为新的世界强国,日本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都超过了英国,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燃料产量占世界4/5。
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世界的34%,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5个百分点。1870年至1913年,英国贸易额只增长了89%,而同期德国增加了1.8倍,美国增加了1.6倍,英国的贸易霸主地位逐步动摇。
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中,美国成长为超级大国,日本、苏联等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1948年,美国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出口贸易占全球份额近1/4,黄金储备占全球份额2/3强。美国在战后的20年时间里,维持着以其为中心的新的单极国际贸易格局。
1970年以后则呈现出一强多极的贸易格局,美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德国、日本贸易份额迅速增长,以亚洲四小龙为标志的亚洲贸易份额迅速上升,欧盟推动形成了欧洲区域化贸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技术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国际化
OK,关于其他协同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竞争?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