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计税基础的理解与应用是什么?
今天周边号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负债计税基础的理解与应用是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负债的计税基础通俗理解
再强调一遍,无论资产还是负债,计税基础就是税法上的账面价值。
前面学习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表示未来期间可以在税前抵扣的金额,因为资产会折旧、摊销、减值等进而影响当期损益,都是税前利润的抵减项。
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难理解,但是我们这里要学的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好理解。教材上给定义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也就是说,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抵扣的金额。
通过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负债的计税基础:
董大小姐掌握核心科技,制造出来的空调卖得很好,今年赚了10000万元,我们都知道空调有保修期,预计今年卖出的空调会产生2000万元的保修费用,于是董大小姐公司做了一笔分录[借:销售费用2000,贷:预计负债2000],因此今年的利润总额就变成了10000-2000=8000万元,并按8000万元利润计算所得税。
税法坚持实际发生原则,这2000万元保修费用现在还没有发生,不能计入当期销售费用在税前扣除,因此,税法认为今年预计负债只能税前抵扣0元。等实际发生了再扣,未来确实会发生2000万元保修费,这2000万元实际发生时当然可以作为当期的销售费用在税前抵扣了。
这里的预计负债就属于一项负债,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但是税法认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为0,因为今年没有实际发生保修费用,以后才会发生这2000万元的保修费,发生时可以在当年的税前抵扣。
也就是说,税法认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会计上的账面价值2000-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2000万元=0。
通过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负债的计税基础为什么等于的账面价值-未来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根源仍然是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不一致,会计基于谨慎性原则,税法根据实际发生原则。
负债计税基础如何理解
问题一:负债的计税基础怎么理解通俗简单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交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会计上对于预计负债,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多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形成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问题二:关于负债计税基础的理解问题你搞混了负债的计税基础和资产的计税基础了。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未来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而负债正好相反,是指未来不能税前抵扣的金额。你比较一下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各自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琢磨一下。
如果企业计提了预计负债100万元,作为营业外支出,但是税法当期不认可,以后也不认可,那么,对于此项负债来说,它的计税基础=现在的账面价值100万元--未来税前可扣除的金额0万元=100万元。这样,负债的账面价值就一直等于其计税基础,即使未来真的付出100万元,那也意味着账面=0,计税基础也=0,二者还是相等的。其实,这当期的100万元营业外支出只是影响本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并不影响以后期间,是一项永久性差异,不会确认递延所得税。
比如:会计利润1000万元,假设没有别的调整事项,那么,应交所得税=(1000+100)*25%=275万元。分录:借:所得税费用 2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75
问题三: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交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会计上对于预计负债,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按胆税法规定,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多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形成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抵扣金额。也就是说,负债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就是未来期间可抵扣金额。这句话有两个理解,一是现在不可抵扣,二是未来可抵扣。
问题四:关于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常即为: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按照会计规定确认的某些预计负债。负债的计税基础的定义是其账面价值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计税可抵扣的金额。。
例题;某项负债中账面金额为100万元。,有营业外支出100万,这100如属不可税前扣除的,现在不可以抵扣,将来也不可以抵扣,属于永久性差异,所以,在未来期间计税可抵扣的金额为0。而它的账面价值是100万元。按定义:账面价值-在未来期间计税可抵扣的金额=100-0=100万元
问题五:负债的计税基础怎么理解参考思路如下: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抵扣
账面价值是会计可以扣的,未来可扣是税法承认的,从会计可以扣的里面减去税法将来让扣的,余下的自然就是不让扣的。
计税基础是算暂时性差异时用到的一项,不是税法上直接乘以税率的基础,算税款的基础叫计税依据或税基。
问题六: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的通俗意思? zhaoyuzhong3694[学长]资产的计税基础:比如为一项应受账款20000,提了2000的坏帐准备,则其帐面价值是20000-2000=18000。但税法规定,不符合税前扣除标准的准备金项目,不允许税前扣除,当期只能扣除20000*0.5%=100,则多提的1900准备金,当期不得扣除。那么这项应收帐款的计税基础=帐面价值+会计处理大于税法边准的金额=18000+1900=20000-20000*0.5%=19900负债的计税基础
问题七:举例说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及其含义。 1.资产的计税基础
举例说明,企业拥有一项资产(比如说存货),账面价值80万元,企业为了收回账面价值80万元的存货,必然将其卖出(转让),这样企业就取得了经济利益,假如说得到的经济利益为90万元。企业得到这90万元的经济利益应该上交企业所得税,如果让企业按90万元直接乘以所得税税率(假定为25%),企业肯定是不乐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90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80万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后的余额1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再乘以所得税税率,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该企业应该上交的所得税。这样做企业才会觉得合理。那么这里被税前扣除的80万元,就是税法规定的这项存货的计税基础。
举过例子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理解资产计税基础的定义可能就会感觉到相对容易一些了。
所谓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
仍然接着上面的例子,假如,这批存货已经提取了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按照会计的处理,存货的账面价值应该是80万元减去2万元,也就是78万元,因此,我们在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时也应该是78万元。那么,这笔转让存货的会计利润就是12万元(90-78)。在这种假设情况下,这项存货的计税基础是否也是78万元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我国税法上除了允许“坏账准备”在税前扣除(也仅仅是部分允许扣除,有规定比例5‰),其余资产的减值准备都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笔存货的计税基础依然是80万元。
2.负债的计税基础
仍然先举例子,比如说某单位生产电视机,大家知道电视机都有保修,保修属于售后服务,而售后服务又称为产品质量保证,在会计上属于或有事项,企业应当根据产品以往保修费的使用情况以及当年的销售数量进行预计负债的确认。假如2008年全年确认的预计负债为60万元,并将此列做了当年储销售费用,于是当年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60万元(假定该项以前没有余额,同时当年也没有使用任何保修费)。按照会计上的处理,既然列作了销售费用,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就可以作为利润的减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税法上却规定:该项保修费要在未来实际发生时才能在税前列支(扣除),由于今年没有使用这笔保修费,因此这笔60万元的保修费今年就不能在税前扣除,只能将来逐步扣除。按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该项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
看了上面的例子,再来理解一下负债计税基础的含义: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60万元,由于今年没有使用保修费,今年计税时就不扣除任何保修费,也就是说这笔保修费要在未来计税时扣除,所以,该笔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60万元-未来计税时可予抵扣的金额60万元=0。
问题八:负债的计税基础和资产的计税基础为什么不一样两者的计算公式你已经说了,简单来说就是下面两条: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未来可抵扣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抵扣的金额
其实不管是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来看,还是从计算公式来看,两者的性质就是不同的,要追究其根本意义就比较困难,算是学术范围了。而我们只要学会记忆计算方法和大致理解差别就行,如果实在不能理解就强制记忆
我个人的理解是,负债的计税基础即税务局认为负债发生的过程中需要交税的部分,负债一般会转化为企业支出,有的支出税务不认可。就像有的费用能税前扣除,有的不能税前扣除的那种感觉。比如有某些不能税前扣除的应付工资100,在未来能抵扣的金额为0,那么这笔应付工资的计税基础就是100-0=100,就是说这笔工资支出100都需要交企业所得税(这个倒是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反过来理解资产的计税基础,即税务局认为资产在损耗过程中不用交税的部分,就像有的收入是应税的,有的收入是免税的感觉。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税法一致的折旧是允许税前抵扣的,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资产损耗)是不会产生额外的企业所得税的。另一种比如资产减值,减值降低了资产的会计账面金额,但在你没取得税务局认可的情况下,税务认为减值(资产损耗)是不存在的,这样就产生了会计账面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会计上的资产损耗超过了税务允许的损耗,导致纳税差异的产生
问题九:什么是计税基础?如何理解?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帐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贰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具体应用中,注意两个公式的区别点就好把握了。
问题十:关于负债的计税基础 15分合理的职工薪酬,允许税前扣除,例如100万
即
负债的账面价值100万
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是100万
说明计税基础=0,不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换个说法,假设税法不允许职工薪酬税前扣除
账面价值100万
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0
即,计税基础=100万,递延所得税负债=100x25%=25万
好了,关于负债计税基础的理解与应用是什么?的内容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