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分析程序进行复核的必要性是什么?
关于使用分析程序进行复核的必要性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周边号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注会审计:分析程序用作总体复核
(1)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这时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这个阶段应当运用分析程序。
(2)在总体复核阶段实施的分析程序主要在于强调并解释财务报表项目自上个会计期间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以证实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信息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与注册会计师取得的审计证据一致。
(3)因为在总体复核阶段实施的分析程序并非为了对特定账户余额和披露提供实质性的保证水平,因此,并不如实质性分析程序那样详细和具体,而往往集中在财务报表层次。
(4)运用分析程序进行总体复核时,如果识别出以前未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考虑对全部或部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评估的风险是否恰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之前计划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程序中的运用
分析性复核程序应用如下:
分析性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将审计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与上期或数前期的可比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二是将会计信息的实际数与预算数、审计人员计算数或者同行业平均数进行比较。三是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的关系进行比较,如比较工资薪金与职工人数之间的关系等。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突出重要财务指标金额、比率及其变动趋势的比较和分析,故又称为分析比较法。
1、简易比较法。即将审计对象重要财务指标的本期实际数与一个既定标准作比较。
2、趋势分析法。即将审计对象连续若干年的重要财务指标按时间序列分别进行比较,测算和分析某项财务指标增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从而判断其发展趋势。
3、比率分析法。即将审计对象会计报表中某一重要会计数据与另一相关会计数据相比所得到的比值进行分析。分析性复核法在审计程序中的运用分析性复核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也可以运用审计实施阶段,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
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地了解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特征,确定具有潜在审计风险的重点领域,确定对重要经济业务和会计科目实施真实性检查的时间、范围等。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运用分析性复核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复核,有助于审计人员评价其作出的审计结论。
分析性复核的作用:
1、确定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经验预判应有的关系。
2、发现并确定存在的意外差异,揭示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3、分析确认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对比差异得出异常程度。
4、发现潜在的不合规、不合法的情况,得出有依有据的结论。
5、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评判。
6、结束审计,减少详细的审计测试,确保足够而经济的测试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