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如何?
大家好,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如何?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如何?的知识,下面我们开始吧!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史是什么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以下是各阶段的详细阐述:
1.**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1979—1992年)**
从1979年《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发布开始,至1992年“两则”、“两制”出台,这一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开始借鉴国际惯例,如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等,体现了对市场经济会计处理的初步接纳。
2.**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1993—2000年)**
1993年起实施的“两则”、“两制”标志着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深入学习,我国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在1997年至2001年间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3.**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2001—2006年)**
2001年起,《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统一了不同所有制和行业的会计标准,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进一步丰富了会计制度体系。
4.**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07年以后)**
从2007年开始,我国会计准则全面趋同于国际标准,除保留少数特色准则外,大大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显著进步。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是一个逐步接轨国际、统一完善、并最终实现全面趋同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会计理念和实践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内容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如何?的分享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