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量与保本额的区别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保本量与保本额的区别是什么?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阅读完,希望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
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知识点:保本销售量、保本额
要想知道保本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必须要知道盈亏的临界点在哪里,如果低于这个点,那么就会亏本,超过就会盈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知识点,和深空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保本销售额、保本额
说到保本销售量和销售额,也还会涉及到边际贡献,如果公司生产多种产品的还会涉及总的边际贡献和单位产品边际贡献。
(二)案例分析
A公司生产3种产品甲乙丙,销售的单价分别为30元,40元,45元,预计的销售量为1800件,2300件,1400件,预计的各单位的变动成本为18元,22元,34元,预计固定成本总额为160万元,按照分算法(边际贡献的比重分配)确定各个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和保本销售额,总的边际贡献,甲产品的边际贡献,甲产品的保本量和保本额是多少?
解析:
1、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保本销售量和销售额以及边际贡献的知识点
2、总的边际贡献=1800*(30—18)+2300*(40—22)+1400*(45—34)=78400元
3、甲产品的边际贡献比重=1800*(30—18)/78400=27.6%
4、分配给甲产品的固定成本=160*27.6%=44.16万元
5、甲产品的保本量=44.16/12=3.68万件=36800件
6、甲产品的保本额=3.68*30=110.4万元
保本点,保利点,报净利点的计算公式有什么不同
所代表的含义、作用都不同。
保本点,是指总销售收入和总成本相等,既无盈利,也不亏损,正好保本的销售量(额),又称"损益平衡点""盈亏临界点"。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的总称。保利点,是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为确保事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当达到的业务量的统称。保净利点,是指实现目标净利润的业务量。其中,目标净利润就是目标利润扣除所得税后的利润。
保本点是总收入等于总成本的点,利润为零。保利点是为了保住一个目标利润的点,有利润。保本点销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保本点销量+目标利润/单位贡献边际=保利点应达到的销量。这两点的销售收入与之有相似原理。保利点,是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为确保事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当达到的业务量的统称。由于税后利润(即净利润)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现金流量的真正因素,所以,进行税后利润的规划和分析更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应该进行保净利点的计算。保净利点,是指实现目标净利润的业务量。其中,目标净利润就是目标利润扣除所得税后的利润。
拓展资料
保本点的影响因素
1.价格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是影响保本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利量图(又称为盈亏临界图或损益平衡图)上,基于一定的成本水平,单位产品的售价就越高,表现为“销售总收入线”的斜率越大,保本点就越低,这样,同样的销售量实现的利润就越多,或亏损越少。
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新的变动成本线的斜率大于原来变动成本线的斜率,使保本点有所提高,生产经营的盈利性相应的降低;反之,则是保本点水平相应降低。
3.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由于固定成本增加,销售总成本线上移,使保本点有所提高,生产营利性相应降低;固定成本减少,销售总成本线下移,保本点相应降低,盈利性提高。
文章分享结束,保本量与保本额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你都知道了吗?欢迎有问题再来本站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