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本假设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会计基本假设有哪些?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阅读完,希望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
会计基本假设有哪四个
会计有四大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其具体的内容如下:
1、会计主体
即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的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主要是反应出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停业和大规模削减业务,还是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3、会计分期
指的是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4、货币计量
指的是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出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在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基本假设是什么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所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会计假设对于企业履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等要求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会计基本假设分为:1.会计主体(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公司、子公司等),甚至可以是若干家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是对等的概念,会计主体不等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通常都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2.持续经营(时间范围)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基础,企业的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原则基础上的。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据以分期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信息,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由于有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我国会计年度按照公历日历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和中期(月度、季度、半年度)。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排斥采用其他计量单位,其他计量单位可以对货币计量单位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我国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OK,关于会计基本假设有哪些?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