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有何不同?
大家好,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有何不同?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有何不同?的知识,下面我们开始吧!
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的关系
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是两种不同的税务概念。前者是指将某些项目的所得税暂时推迟到以后会计期间缴纳,而后者则是指在当前会计期间需要缴纳的所得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递延所得税项目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影响当期所得税的计算。
递延所得税是指可以暂缓缴纳的所得税,通常是指由于税法规定或财务上的原因,在当前会计期间并不需要缴纳的一部分所得税。比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贷款业务等方面都可能形成递延所得税的项目。递延所得税应记录在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表中,通常属于企业的长期负债项。当期所得税是指当前会计期间需要缴纳的所得税,通常在企业的利润表中列出。当期所得税计算的基础是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按照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的方法计算。递延所得税与当期所得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当期所得税的计算。比如企业提高了某项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从而减少了对该项递延所得税的计提,这就意味着当期所得税的缴纳金额可能会增加。当期所得税的计提也可能会影响递延所得税的变化。比如,企业扣除生产成本借款的利息支出时,可能需要涉及到递延所得税的计提。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彼此之间互为因果,需要我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认真对待。
什么情况下需要缴纳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通常是由于企业在利润计算和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所导致的,具体包括:1.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但每种方法都可能导致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差异。2.贷款和信用销售:如果企业直接将所有贷款和信用销售的利润一次性计入当期的收入中,那么就需要递延计提贷款或信用销售产生的所得税。3.资产减值:如果企业认为某项资产已经减值,那么就需要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这也会导致递延所得税产生。
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是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管理财务风险,规避税务风险。建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核算递延所得税,并合理安排当期所得税的缴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行核算应纳所得税额,纳入当期损益;同时,企业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递延所得税予以处理。
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所得税费用有什么区别
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所得税费用在行程原因、计算方式和所属会计科目的项目上都有所不同。
1、形成原因不同
当期所得税是从税法角度计算的当期利润,当期确认的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形成的原因更多是由于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存在的暂时性差异导致的。所得税费用是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利润表的会计角度去计算的所得税费用。
2、计算公式不同
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3、所属会计科目的项目不同
当期所得税的科目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递延所得税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递延所得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得税费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当期所得税
关于本次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有何不同?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