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会计资讯

在特定时刻履行义务的意义是什么?

今天是为大家分享一下在特定时刻履行义务的意义是什么?的一些困惑,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怎样正确理解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现实意义

1、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是党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个党员都必须遵守。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党员应该深刻了解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与权利,把握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2、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一致的,是一个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整体,双方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前提,行使权利是履行义务的保证。党员行使权利的时候,也是在为党尽义务;党员在尽义务时,是由党员的民主权利作为保障的。

扩展资料:

1、党员的权利指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在党内,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党的工作,共同管理党的事务,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负责精神,维护党的利益,保证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章中规定党员享有以下八项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和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员权利,是党章规定赋予党员参与或从事党内某种事项或活动的行为权力及享受的相应利益。党员权利是党内民主的体现,是党员发挥自身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2、党员的义务指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员条件的具体化,也是衡量一个党员合格不合格的具体标准。

党章中规定党员有下列八项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员义务,是党章规定的要求每个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的一种规范和约束。党员义务是党员基本条件的具体化,是合格的党员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与责任心的内在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党员义务与权利

法律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法律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法律具有三个特性:

一、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律部门,

首先法的特征是4点: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也叫行为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各种准则,制度。规范一般有两大类,即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技术规范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力、劳动工具和劳动物件的行为规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等都属于社会规范。2,法是具有国家意志性的社会规范。这体现在3个方面,(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法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3,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可以做的行为即为权利,禁止做和必须做的行为则为义务。4,法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律的连贯性是什么

一步步来的,执法执行都按流程来。并且判决生效后,按判决书执行。

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第二条是最重要的,刑法书上有的。

这些应该在书本、笔记上都有的。

法律的时效性是指什么?

不清楚的话可以去华律网问问嘛

那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法律咨询网站

法律的阶级性是指什么

法律的阶级性:指法律产生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之一,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属性。

法律的时效性是什么意思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援其诉讼请求。

现代法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阶级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它象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法学中,围绕法的阶级性问题,中国法学界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至今余烟未散。到底如何看待法的阶级性问题,著名学者李步云先生在《法学研究》97年第6期中发文指出,把法看成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种理论会否定法律符合事物的本性和客观规律,把法仅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种观点会否定法律的伦理性,忽视法应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他认为,这种理论与人治主义、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实用主义,法律主观主义有关,应当"抛弃"。。

(一、)阶级性在我国产生的必然

中国法学深受阶级性影响,有其历史的,必然的因素。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给法打上了阶级性的烙印。在剥削阶级社会,法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镇压人民反抗的最直接、最犀利的武器?quot;法,帝之具也"从而是使法蒙上阶级性色彩,法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为阶级性左右;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也从另一个侧面使法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色彩,建国后,党领导人民制订法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如对整个司法机关的整顿,1952年开展的司法改革运动,文革中砸烂"公、检、法"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对以后法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再次,建国之初,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我们要巩固政权,需要进行阶级,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全面学习苏联,接纳唯辛斯基的阶级法学理论,从而也使我国法学带上了浓厚的阶级性色彩。

法学带有阶级性,法学政治化,给中国法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认清剥削阶级法的本质,推动人们反抗旧的制度,摧毁旧的法学体系,建立全新的法学体系。

第二、法学具有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镇压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法制意识、法律意识。

因而,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法学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曾使中国法学在1949年-1957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为中国能成功消灭剥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础。然而,过分的强调阶级性,也对我国法学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

这种理论缺陷主要有三方面。

1.统治阶级志论的研究物件过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法是否只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还是应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

只看到统治者的管理和秩序的作用,而看不到法律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以及对被统治者的限制和对权力的约束。只看到随统治者易人而改变的法,而看不到不变的永恒的法;只看到苛以被治者义务的法,看不到赋予被治者权利的法。

2.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1)对社会利益分析只看到对立的一面,否定统一的一面。这种将社会利为绝对对立的两元是极其片面的。因为,第一,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利益不是简单的两元对立,而是多元分化又统一,陈了阶级对立以外,人们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多元分化,个人可能会兼及几种利益集团的身份,这形成了利益交叉现象,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处于对立的两集团,在另一些问题上可能同处于一个利益集团。如果说这种两元对立分析方法在传统社会里尚有一些道理,对现代法律就完全不适用了。因为现代的法律不是身份,其调整的主要立足点不是人的身份,即不是调整不同个体间的关系,法律必须将每一个人设定为独立、平等的个人,作为法律关注的基本单位;法律调整的基本依据是他干了什么、承诺了什么,而不是他属于什么阶级。第三,现代社会,人类产生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个利益超越阶级利益,例如生态和平与发展、全球反恐怖与防止各种社会灾难、共同打击却机、特别是金融危机。第四,利益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利益更无阶级对立可言,例如宗教信仰、人格尊严、等等。

(2)片面强调立法机关的作用和权力的作用。一个在社会中形成的规则,不管其内容如何,-经认可或宣布就成了统治阶级意志。在同一国家里,问题是,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规范但却反映了同一个阶级的意志,比如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两个反映不同阶级意志的法律何以能共存?一个立法机构如果有两个对立的阶级所组成,这个立法机关到底表达谁的意志!在建社会末期,欧洲许多国家的君主制定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立法,这体现谁的意志,林肯的废奴法令难道对奴隶无利益可言?对国际法来说,那就更经不起推敲了。国际法在当代许多地方已取得了高于国家立法的地位,国际法的立法者不是哪亠个国家!而是国家群体。因此法体现的决不是哪一个国家或阶级的意志,而是合意或理性。坚持围际法为阶级意志必导致逻辑矛盾。试举几例。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签订者在我国参加之前大多为资产阶级国,按新意志论可将这些公约定义为资产阶级意志;那么,我国加入后,是否意味着屈从资产阶级意志?问题还在于,当我国内立法确认某项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际条约时,该项新法是什么意志?这势必造成一种规范两种意志的反逻辑结论。比如民法基本制度(物权、债权制度)发育于原原始社会,成形于古罗马,完成于近现代,它是原始人、奴隶主、封建主,还是资产阶级意志?民主制度发端于古希腊,复兴于近代,这又是谁的意志?这些只能是人类共同理性的产物或反映人类的共同理性。

(3)片面强调立法者与"被治者"的对立。立法者通过立法统治被统治者,即使在古代国家也不尽然。中国古代立法的重要目的是治官和治豪民(统治阶级)。至于现代,立法者是民主的议会,立法者自己当然要受制于法律。事实上现代立法是专门针对统治阶级的,例如消费者权益法、济贫法,商额累进税法、人权立法等等。

3。否认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法律趋同以及世界性立法,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存在,这一现象必然带来法律的趋同。各国的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差距正在缩小,贸易法是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就是证明。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世界性的法律,它的效力几乎及于全世界,虽然它们的实效不太令人满意,例如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公劫持人质的公约、防止及惩办灭种罪公约等。这些全人类、体现全人类总体利益的法律无论如何是不能归结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它们被纳人不同阶级意志的法律体系。

阶级性对我国法学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第一、阶级性的过分突出,压制了法学研究的范围,束缚了法学工作者的思想,造成了我国法学的停滞不前。在反右倾的年代里,由于党对阶级斗争形作了错误的估计,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法学界受到巨大冲击,许多专家、学者因学术观点问题被打?quot;右派分子",成为物件;法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无人敢于问津,成为禁区,法学研究开始倒退,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式提出后,法学这一重要社会科学实际上已被取消。

第二、由于阶级性的影响,还使我国法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导致法学研究中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多,具体经验考察少,且叙述起来笼统模糊,给人一种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两不管的感觉。在研究方法上往往断章取义,曲解马克思主义,从而长期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致使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僵化,甚至自相矛盾,最终使我国法学固步自封。

第三、由于阶级性对法学的干扰,促成我国法学理论上的弊端。在思维模式上,它过份强调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而缺乏重视实证经验的科学态度,使大批的法学家把兴趣放在官方意识形态的论证、注释和宣传上,而丧失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的合理怀疑精神,也使法学中的许多重要命题免受实践的检验。在立论出发点上,它用"阶级对立"这种简单的公式来代替生动的社会现实,把历史和现实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为简单的抽象的阶级关系,价值取向上,它以超现实的理想主义道德尺度约束个体行为,具有蔑视个人的国家主义倾向,这种价值倾向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国际潮流,最终,使法学以抽象推理代替经验考察,沉浸在法律之中。

第四、阶级性还影响到法学指导下的司法实践。在立法方面,由于过份强调阶级性,我们对旧法给予了完全的摧毁,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法的历史联系,否定旧法,使我国的法制建设中断,造成了法的虚无主义,同时,由于过分夸大阶级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法的科学性,出现以政代法、以党代法、以令代法和个人专断主义,法律作用形象受损;在执法方面,阶级性还为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执法不严、破坏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司法方面,它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一部分人搞特权、凌架于法律之上提供了借口。

第五、在培养公民法制意识,普及法律方面,阶级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阶级性过分强调法的作用,势必造成广大人民对法产生误解,在人民心目中勾画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场景,从而使人们对法产生畏惧,而不是对法产生信仰、崇尚。同时,由于阶级性造成的司法实践的严惩缺陷,法律为阶级性左右,不具有稳定性,也使人们怀疑法,这些都不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普法工作的进行。

第六、法带有强烈的阶级性,突出法的作用,导致了在实践中重刑轻民,轻视其它部门法的发展,从而延缓了我国迈入法治国家行列的程序,影响到法治的实现。强调阶级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法的社会性,不利于法的价值、功能的实现。法的阶级性无法解释"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与实践,无法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无法使中国法学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封闭、孤立了中国法学与国外法学的交流,阻滞了中国法学顺利迈进21世纪。

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对我国法学曾有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性的过分突出已不适应当前的时代需要,它阻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应加以清算。

蔡定剑先生发表在《学习与探索》98年第5期上的《论法的品质》,他提出"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理论是性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否认法治的。因为主张法律是某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就意味着否认正义、平等的价值。既然法律是统治者的工具,统治者本身及其政党就可以不收法律约束,法就不可能是有权威和公正的。法是对敌人的工具,法律越多意味着敌人越多加强法制带来的将不是和平、安宁和秩序,而是人与人之间敌视的加深、阶级斗争的加强,使社会更陷于斗争与混乱。可见,越是主张法律的阶级斗争性质,就离法治越远,并且法律本身也将在阶级斗争中毁灭"。先生的观点,振聋发匮,有助于我们把握和反思法的本质,对我们加深认识法的阶级性本质是很有启发的。

▲法律的特征:

我们把法律的一般特征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即: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一、凋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控物件

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在法律上,行为是极为重要的。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找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物件Ⅲ这就是说法律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这是法律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道德规范是通过思想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是通过组织控制或舆论控制来完成社会调整的。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物件的规范。

(二)法律的规范性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之所以说它具有规范性,是因为:第一,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适用。进一点又使法律同非规范性法律档案(如判决书)区别开来。第二,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则为主;这不仅表现在法律规则在量方面占主导地位,而且法律的其它要素或者是为法律规则服务的,或者需要转化为规则而发挥作用。第三,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这同其它社会规范有着显著的区别,一般的规范都不具有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法律的规范性决定了它的效率性。法律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无须象个别指引那样对具体的人和事作出具体的指引,只要通过规范的安排和指引,即规范性调整,它就能对一切同类主体和同类行为起到作用,每个人只须根据法律而行为,不必事先经过任何人的批准,因而其作用是高效率的。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1)制定、认可、解释是法律创制的三种主要方式

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范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认可"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亠,赋予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一般社会规范,如习惯、经验、道德、宗教、习俗、礼仪以法律效力。第二,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认可国际法规范。第三,特定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给予这种规则或原则以法律效力。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种情况。法律的创制不是仅仅通过认可和制定,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被认可或被制定以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这就是解释。

(2)法律的国家性

法律出自国家,具有国家性,因为:第一,它是以国家的名义刨制的。尽管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它不能只是以统治阶级的名义。法律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法律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就要求以国家名义来制定和颁布。第二,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这是法律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范围的原始习惯的重要特征。第三,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所有这些是法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法律的内容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意志,从形式上说是国家意志。只有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国家意志。

(3)法律的普遍性

由于法律是国家指定或认可的,所以它派生出"普遍性"的特征。一般来说,法律在一国全部地域范围内对一切人和组织发生效力。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法律的"普遍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在空间、时间和对人的效力上是不一样的。法律在空间上的效力区别取决于这个规范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生效,还是只在某一确切规定的地区内生效,或是预先规定在国外生效。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1)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第一,法律是规则为主,而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是以授权、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则的法律后果则是对权利义务的再分配。第二,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执行来实现的,因而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第三,权利义务是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不管法律是怎样的法律,不管这种法律以权利为本位还是以义务为本位,权利和义务总是被立法所充分重视,也受社会各成员关注。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可以、该怎样行为,不可以、不该怎样行为以及必须怎样行为;人们根据法律来预先估计自己与他人之间该怎样行为,并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以及法律的态度。

(2)法律的利导性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法律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双向的。"双向"表现在:权利和义务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一个表征利益,一个表征负担;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它们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如果把权利看成正数,那么义务便是负数;义务是权利的范围和界限,权利是义务的范围和界限;法律上只要规定了权利就必须规定或意味着相应的义务。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并且权利可以诱使利己动机转化为合法行为并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后果,比如王海基于获得双倍赔偿金(利己动机)行使索赔权(合法行为)从而产生打假效果(合理结果)。

通过义务对行为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规范很早以前就出现,如道德、宗教规范,但它们都不采用利导的机制,不承认利益,只提倡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人们行为的任何规范性调整如果只与禁止和义务相联络,就不可能是有效?quot;,它会侵犯个人的自我决定性,也就不可能存在把社会有机体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相互作用,在众多的社会规范中,只有法律的利导性是最明显、最有效的,只有法律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双向规定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并调节有意识的活动。

(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通过一定程式予以实施

(1)法律以国琅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尽管许多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是其他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不具有国家性。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比如道德规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的效能。但是,(1)法律的强制力不等于纯粹的暴力。法律的强制力是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的。(2)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这种强制性只在人们违反法律时才会降临行为人身上。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意味着法律实施过程的任何时刻都需要直接运用强制手段,当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显露出来,而只是间接地起作用。(3)国家强制力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法律的实施还依靠诸如道德、纪律、经济、文化、舆论等方面的因素。在现代社会,法律还出现强制力日益弱化的趋势。

(2)法的程式性

法律的实施虽然是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但它是由专门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式执行的。法律的强制如果等于简单的暴力,那么统治阶级也就无须采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治理,只要有刑场和行刑队这种暴力工具就行了。所谓法的程式性,即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是通过法定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的。纵观法律史,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或多或少是通过程式进行的。古代法也十分重视程式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只不过这种程式的出发点、程式的正当标准与现代法的程式有区别罢了。近现代法律只是对法的程式标准加以正当化,使法律实施的方式更科学、更富有理性和公正性。

关于法律的强制性与正当性

"法律有牙齿,必要时会咬人,虽则并不时时使用,林肯都认识到这一点,他在通过美国正案(废奴条款)时说:"无偿没收这笔曾为筅法承认饿一度价值30亿美元的财产,如果没有格兰特和薛尔曼的痢刺刀做后盾,那么,国会的这一令人生畏的最新法令也只不过是有一纸空文。"②∵

在理解法律强制性是法律的特征之一的同时,我们应当防止把法律与强权、***暴力相等同的错误倾向。正确把握法律的强制应当注意:(1)应当把法律的强制性与正义导向联络起来考察,不可脱离正义导向性去强调强制性。(2)强制性是指法律整体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强制性,授以权利的法就不具强制性。3以制力为后盾,并不是说法律的实现主要靠强制,更不是只能靠强制。实现法律的要素是多元的,例如道德、利益关系、社会压力等,强制力只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失去社会和人们的心理认同,仅仅姑制力,则意味着法律的死亡和公权力的合法性危机事实上,大多数人或事而言,强制力并不实际出现,而主要作为一种的威慑力而存在,只有对实际违反规范的人,强制力才可出现。

法律的普遍性是什么意思

普遍性(一般性):即法律所提供的最新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

法的普遍性包括三重含义:

1.在一国主权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所有人都要遵守;

2.在民主法治国家里,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近代以来,法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这里所讲的“法的普遍性”主要是指第一种。但一国法的内容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

法律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法律的三大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

关于本次在特定时刻履行义务的意义是什么?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相关问答FAQs:

  • 出纳工作中有哪些法律风险?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出纳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资金流动的“守门员”,出纳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人可能认为出纳的工作只是简单的收支记…
  • 代位权的法律含义是什么?
    关于代位权的法律含义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周边号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代位权的含义是什么代位权的含义是什么…
  • 挪用资金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挪用资金罪是一个涉及到金融安全和法律道德的重要话题。在经济活动中,资金的使用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挪用资金不仅仅是对资金的简单挪动,它更是一种法律上的…
  • 票据权利继承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工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票据的使用愈发普遍,而票据权利的继承问题也随之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票据权利继承的法律规定…
  • 法律顾问费的税额能否抵扣?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法律顾问的角色愈发重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专业的法律意见以确保合规与风险控制。然而,许多企业在支付法律顾问费时,会疑惑:这些费用的税额能…
  • 国际私法如何调和法律效力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交易和国际交往愈发频繁,各国法律之间的冲突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在国际私法领域,法律效力的冲突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国际私法如何调和这些法律效力…
  • 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有何不同?
    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承担着企业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和报告等重要职责。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作用却常常被人混淆。很多人认为,只要遵循法律规定,就不需要过多…
  •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有哪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而民事法律行为更是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形式要求不仅关乎法…
  • 报表粉饰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在商业世界中,财务报表被视为公司健康状况的“窗口”。然而,一些企业为了提升形象或获得融资,可能会选择粉饰报表,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报表粉饰的法律后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