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中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是什么?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审计程序中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重大错报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又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1)从定量的角度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2)从定性的角度看,审计风险(可接受)既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尽量将检查风险降低,以便将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扩展资料
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前,财务报表中就已经存在的,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财务主管更替、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可能导致银行存款、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存货等有关项目或交易的错报增加。
这些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执行较多的测试,获取较多的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故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
检查风险确定的步骤从上图可以看出,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表明会计数据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执行较多的测试,获取较多的证据。
而根据检查风险模型的公式,审计风险(分子)一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分母)高,则检查风险较低。所以,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这一关系,也可按下面的介绍来理解。
审计风险(可接受的水平)是在审计计划时就已确定,重大错报风险都是已存在的事实,计算出来的检查风险,就是给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提出的要求,即要求达到的检查风险,这一检查风险也是一种“可接受的风险”。
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表明会计数据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则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测试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即要求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就必须获取较多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从而将审计风险水平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大错报风险
什么是审计风险简述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关系。
什么是审计风险?简述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关系。如下:
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师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的风险,这不是由审计师能够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相关工作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和性质开展相应的审计程序。
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对于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错报,由于职业判断失误,审计的固有局限性,审计师职业素养不够或未尽到审计师应尽有的责任,未发现并且要求管理层纠正错报,那么这一部分风险就叫做检查风险。官方定义为某一认定层次的风险。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风险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发现该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师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越高,那么审计师就越需要尽可能的获取更多或更适当的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以保持审计风险在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
OK,关于审计程序中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是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